服务热线:15114589516

歌唱家于淑珍与老伴搬进老年公寓,说不想麻烦子女,让亲友不解

时间:2021-02-18 点击:739次

飞鸟与鱼,一个翱翔于天际,一个深潜海底,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,但仍有着各自的精彩生活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,世上有千千万万的人,自然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,谁能说得准哪一种是对,哪一种是最优呢?歌唱之路

于淑珍1936年出生,是家中的大姐,底下还有八个兄弟姐妹。她十六岁时,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,决定辍学去打工。她进到厂子里成了一名学徒,干一些组装仪器的工作,闲暇之余,她总会唱上几句。

虽然没有经过专业的歌唱训练,但是大伙都觉得她是天生的歌唱家,嗓音清纯甘甜,悦耳动听。1956年,天津市举办职工文艺汇演,她这匹千里马终于要遇见她的伯乐了。当时,台下坐着天津歌舞剧院的领导、作曲家。

于淑珍一曲完毕,不仅获得了全场的掌声,还得到了两位伯乐的指引,从此踏进专业歌手的门槛。此时不过19岁的于淑珍,也没想到幸运会骤然降临。"做梦都没想过干这一行,我还是懵懵懂懂。"

歌舞剧团高手林立,于淑珍在其中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,除了比拼天赋剩下的就靠勤奋了。于淑珍凭借自身的悟性,不断摸索,一步步从合唱队员成长为独唱演员,挑起团队的大梁。

在《沙家浜》《杜鹃山》等剧目中,她是毋庸置疑的女一号,打响名号挂头牌的角儿。文艺之路是否能走得长远,除了基本功,鲜明的个人特点也极其重要。

对于淑珍来说,她最爱的夸奖是,"一群人唱歌,闭着眼睛就能听出来,这是于淑珍!"她认为,不论唱的是民歌还是流行通俗,融入个人特色是极其重要的

1959年,于淑珍首度担任《向秀丽》的女一号。开始时于淑珍只想着如何将歌曲唱得优美动听,有老同志听过后却指出了问题,好听有余,情感不足。向秀丽是一个在苦难中成长的女工。

在演唱时应当少使用华丽的歌唱技巧,将角色的情感更朴素地表达出来。于淑珍虚心改正,"以情带声",用歌喉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呈现在观众面前,获得一片掌声。

多个作品下来,于淑珍收获了不少观众的喜爱,而真正让她受到全民追捧的是那首《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》。在1984年的春晚舞台上,这一首温馨浪漫的爱情歌曲,将温暖遍布全国,一举将于淑珍的事业推向高潮。

这一曲经典,历久弥新,仿佛如今那歌声仍莺啼婉转,萦绕心头。在观众一次又一次的掌声中,于淑珍也渐渐迎来了落幕的时候。唱了五十几年,不论是体力还是声音状态都不如昨日。

当演出状态不佳时,追求完美的她心里难免不舒服,也担心观众不能接受。本着对作品、对听众负责的态度,后来她慢慢减少了上舞台的次数,她说"别人掏钱买票,应该对得起他们"。

纵使她的年华逝去,但是她的歌喉润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,在人们的记忆中她仍然保有艺术青春,换发勃勃生机。相濡以沫

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中,不仅需要有爱,还需要信任、付出和相互扶持。花开花谢,潮起潮落,只有同舟并济,才能一同走过时光。

在进到歌舞团后不久,于淑珍便遇到了自己的姻缘,一个姓闫的团员对她展开了追求。小伙子个子不高,但是长得很精神,在性格上与于淑珍正好形成互补,于淑珍热情开朗,他则有些内向,但是待于淑珍是极好的。

上世纪60年代,两人组成了家庭,并育有一儿一女。于淑珍是团里的骨干演员,平日里演出任务繁重,分身乏术的她无法同时兼顾家庭和事业。此时,本来也是歌唱演员的丈夫便站了出来,主动退居幕后,一边上班,一边照顾孩子,稳固好后方,好让妻子可以安心地继续歌唱事业

不仅如此,家里大大小小的支出,也基本由丈夫来承担。于淑珍是家里的大姐,底下还有八个兄弟姐妹,人多花销自然大,所以于淑珍基本上每个月都把工资寄回娘家,用来补贴家用。

对此,丈夫没有怨言,靠着自己的工资将这个小家撑了起来。有时候于淑珍去外地演出可能两三个月都不回一次家,家里上上下下全靠丈夫一个人打理。

有人对丈夫揶揄道:"于老师名气这么大,你天天围着家庭和女儿转,就没有危机感吗?"丈夫笑着回应,"有什么危机感?她不是那种人,我们感情好着呢。"在一次随团的全球巡演中,于淑珍嗓子过度劳累,出现了声带出血的症状。

为了减小给观众和剧团所带来的影响,她吃完药,硬是继续连唱了五首歌,完成了演出。回到家以后,于淑珍一度失声。丈夫心疼每日为她煎中药照顾她,陪她慢慢恢复。

一次,团里有演出任务,丈夫负责帮忙搭舞台,工作完成以后,丈夫担心回家早会影响妻子休息,在外面转了3个多小时才进的家门,还做好了早餐才叫妻子起床。

从青年携手至暮年,两人一路相互扶持,风雨同舟,是丈夫在其中给予了无尽的爱与包容,成就了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。别样"天伦之乐"

1998年,于淑珍和老伴退休在家。随着年纪一天天的增长,老伴患上了高血压、高血糖这些常见的老年病。二老和儿子一同定居在北京,他们的女儿则定居在天津。

每次老伴一发病,女儿便急匆匆地赶回来,看着女儿不时来往两地的疲惫身影,二老止不住地心疼。2006年二老搬到来到天津,但是他们却不住女儿家,而是住进了一家老年公寓。哈尔滨老年公寓选哪家,就选哈尔滨康之家老年公寓

这令身边的亲朋好友不解,儿女也表示不赞同,"照顾父母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,我们做儿女的不会推卸责任。"二老明白子女的一片孝心,但是他们仍旧坚持自己的决定。

于淑珍对女儿说,两代人还是要有各自的空间,你也组成了自己的家庭,每次都要为我们来来回回的跑,太辛苦了,我看着不忍心。老伴也在一旁安慰道:"公寓条件不错,我们在这里生活得很好。"

看二老态度坚决,子女也逐渐收起反对的声音,同意他们住进老年公寓。不少网友曾旁敲侧击的问二老,是不是儿女待他们不好,所以才住进老年公寓的?于淑珍每次都耐心地回答,儿女对他们很好,这是自己的决定。

二老不仅住进了老年公寓,后来还上了老年大学,学习书法与绘画。也许是艺术相通的道理,唱功卓越的于淑珍在绘画方面也展露出了自己的天赋,几年下来,她的花鸟画颇具观赏性。

虽说于淑珍已经退休,但还是有不少人慕名前来,请她做老师,她都婉拒了,"我能唱歌,但我不一定能教学,别误了你们。"二老在老年公寓过得清闲自在,不时与其他老人一起唱唱歌,弹弹琴,有时儿女过来看望,见二老被照料得周到,生活上也不孤单寂寞,这才真正放下心来。

有的人晚年常伴儿女身边,是福气;有的人在养老院与老伴、朋友共享时光,那叫舒心。生活不必循规蹈矩,个人有个人舒服的生活方式,只有选择合适的,才是最好的选择。


标签:

【产品推荐】

网站首页
产品展示
一键拨号
一键导航
在线留言
联系人: 电话: 你的留言:
验证码:
QQ咨询
联系电话
15114589516
微信扫一扫